聯系郵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務熱線: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傳真:
咨詢QQ:
863578962
記者從省地質局獲悉,日前,由海南水工院承擔的海南省公益性、基礎性地質項目“海南島西南部裂隙型地熱資源勘查評價(Ⅰ期)”,在三亞崖城地區新發現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地熱田,可提供優質醫療熱礦水,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增添重要的地質資源。
據悉,三亞崖城地熱田符合國家理療熱礦水標準,屬硫酸重碳酸鈉型氟硅溫熱礦水。其熱礦水清澈透明、具硫化氫味,水溫40.7℃至60.0℃,pH值7.0至9.5,還含有溴、碘、鍶、鋰、鋇等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
“該地熱田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海南水工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三亞崖城地熱田屬于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田,熱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氣降雨沿九所—陵水深大斷裂帶向深部滲流,地下水在逕流過程中不斷吸收圍巖熱量形成中低溫熱礦水,在適當位置出露地表進而形成地熱田。
這是一片千年福地!
雄縣、容城、安新,近千年未發生6級以上地震;地下百米以內結構均勻,工程條件好,適宜地下空間開發;這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區域,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采量折合標準煤220萬噸。雄安新區,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國土空間立體開發的第一個示范區。
日前,安新縣大王鎮3個工程地質標準孔同時開工。支撐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地質調查工作全面拉開序幕。
奮斗目標:打造世界一流的“透明城市”
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總要求,根據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與建設的需求,在前期初步調查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確定了在雄安新區開構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目標。
針對不同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目標層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將調查地下0-10000米范圍內土壤層、工程建設層、主要含水層、地熱儲層、深部探測層的地質結構和地質參數,建立不同空間尺度四維地質模型,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基礎平臺。
——地下0-200米:主要開展水土質量、地下空間、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生態水文地質(白洋淀與地下水關系)、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服務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地下200-600米:開展水文地質調查。查明應急供水水源地和優質礦泉水分布,為城市直飲水和應急供水提供支撐。
——地下600-6000米:開展地熱地質調查。600-3000米主要開展第三系地熱調查評價;300-6000米開展霧迷山、高于莊灰巖熱儲調查,基本查明雄安新區地熱儲層構造、結構、規模和成因。
——地下6000-10000米:調查深部構造特征和大地熱流,了解深部地熱熱源和輸熱通道。
不同深度:“透明雄安”調查評價內容
工程地質標準鉆孔工程地質標準鉆孔設計孔深200米,按照每10平方千米1個孔的密度部署,2017年共部署51個。
在標準孔中開展第四紀研究、地層描述、標準貫入試驗、波速測試、綜合物探測井等工作,采集系列原狀樣品、擾動樣品、易溶鹽樣品和第四紀樣品等測試樣品,進行土工試驗獲取土體力學參數。
通過標準孔施工,全面研究0~200米第四紀地層結構、巖性特征、巖相古地理條件、以及土體力學性質,建立第四紀和工程地層分層標準,編制工程地質標準柱狀圖和工程地質標準剖面,為研究雄安新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土體承載力提供標準,為建立0~200米三維地質結構提供基礎資料。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負責人郝愛兵表示,雄安新區將成為我國“空間、資源、環境、災害”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試點的第一個示范區。針對國土空間規劃、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城市文化建設等方面需求,將統籌建立深部探測國家實驗室、城市地質調查國際交流與展示中心、支持服務雄安新區的地質專業中心和科普基地,為后工業化時期地質調查轉型提供示范基地。
地下地上:打造“兩個雄安”
千年大計,安全第一。地調調查顯示,雄安區域地質構造穩定,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較輕,沒有制約城市規劃建設的重大地質安全問題。
雄安新區及鄰近地區地質構造穩定,地下深部分布有三條隱伏基巖斷裂活動微弱,基本不會對工程建設造成影響。區內近千年未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1970年有現代地震監測記錄以來,未發生過3級以上地震。
說起京津冀腹地,人們就關心地面沉降。調查表明,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總體較好。絕大部分地區累計沉降量小于500毫米,是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發育程度較輕的地區。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多次提出,參照國際經驗,在土地資源約束條件下,我國城市要向地下要空間。“地下雄安”前途無量:區內地下100米深度內以粘性土為主,僅在26至40米深度分布連續含水層??傮w上土體結構較均勻、顆粒較細,砂層分布較少,工程施工條件好,十分適宜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為保護地下26至40米深度的連續含水層,中國地質調查局建議地下空間分淺層(埋深0至26米)和中深層(埋深40以下)兩個層位規劃開發。
淺層地下空間上部可作為倉儲購物、生活娛樂、停車場和民防工程等建設空間,下部可作為綜合管道、地下交通等建設空間;中深層地下空間上部可作為地下交通、物流通道等建設空間,下部可作為儲水管廊、特種工程等戰略基礎設施建設空間。
這一方水土,得天獨厚。在已完成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的216.7萬畝土地中,96.7%土地無重金屬污染,13.3%土地為綠色優質耕地。作為重要飲用和工農業水源,區內地下水質量優良,98%的深層地下水和72%的淺層地下水可直接作為或處理后作為飲用水源,部分地段賦存優質礦泉水,地下水污染輕微。
中國地質調查局建議合理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將深層地下水作為城市應急供水戰略儲備資源,優先在白洋淀淀區適宜地段規劃建設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目前白洋淀水每年向地下滲漏約1000萬立方米。要加大流域污染防治和濕地生態恢復力度。
綠色低碳:打造“地熱雄安”
說起京津冀,人們最關心藍天工程。好消息是雄安新區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開發利用條件最好的區域,充分利用地熱資源,對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雄安新區分布有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熱水資源分布廣、埋藏淺、溫度高、儲量大、水質優、易回灌。初步評估顯示,在采灌均衡條件下,新區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采量折合標準煤220萬噸,可滿足約4000萬平方米的建筑物供暖需求。
目前,區內分布有牛駝鎮、高陽和容城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全區普遍適于利用地源熱泵技術開發淺層地溫能。三個地熱田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僅占可采資源總量的6%,潛力巨大。全區普遍適于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年可開采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可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筑物供暖、制冷需要。“充分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對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郝愛兵說。
到2020年,湖北可再生能源的裝機總量要占全省電力裝機總量的57%,武漢會建地熱區域集中供暖站。記者昨獲悉,《湖北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已出爐。
根據湖北省發改委發布的該規劃,“十三五”期間,湖北省將重點開發建設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項目,其中,風電方面要大力開發建設低風速、中小型風電項目;太陽能方面要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推進集中式光伏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沼氣發電等生物質發電也要合理開發。
到2020年,非水電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要達到全省裝機總容量的11.5%,可再生能源的年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15%。
該規劃還提出要開發地熱能,在全省范圍內劃分武漢城市圈、宜荊(州)荊(門)地區、襄十隨地區、恩施自治州和神農架林區四大片區,建成470座地熱分布或集中制冷供熱站,服務建筑面積約1億平方米。同時,選擇武漢、襄陽、十堰等供暖需求較大的城市作為重點區,建地熱區域集中供暖站。
弗朗茲約瑟夫冰川,南阿爾卑斯山
據《新西蘭先驅報》5月18日報道,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驚喜地發現,一個巨大的地熱資源可以改造西海岸的經濟。由奧塔哥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和地質與核科學研究所(GNS)帶領的一組來自12個國家的100多名科學家,在南島的阿爾卑斯斷層鉆井近900米(3000英尺),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是如何沿著地質斷裂帶發生的。
他們的發現位于弗朗茲約瑟夫冰川以北,瓦塔羅阿的地下,令所有人感到驚喜。在630米(2050英尺)深度,他們發現了足以沸騰的熱水。這樣的溫度通常會發現于3千多米(9800英尺)的深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發現實際上打斷了研究者們的初始目的,因為高溫損壞了他們的科學設備。然而,它帶來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在沒有人預期會發現能源的地下,存在著巨大的和可持續的能源。
“開發西海岸”首席運營官沃倫·吉爾博特森對這一發現異常興奮。他說:“這一發現可以改變西部地區的經濟及其彈性,并提供了巨大的和可持續的清潔能源資源可以為當地人及設備開發利用。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地熱開發的地區可能惠及乳制品和旅游業,為他們帶來了真正的機會。” 項目的結果,今天發表在了國際知名期刊《自然》上,探討了點位的地熱梯度,即地表以下,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上升的速度。
首席研究員之一,奧塔哥大學的弗吉尼亞·托依博士表示,他們的發現在全球范圍內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我沒有意識到世界上的另一個斷層產生了如此高的熱量梯度。”托依博士說。
推高了南阿爾卑斯山的大地構造力造成了這極端的溫度。這些力從30公里(19英里)深的地方快速推高了熾熱的巖石,以至于他們沒有機會適當地冷卻。除此之外,南阿爾卑斯山上的雨雪流向地殼深處,然后又上升到靠近地表,形成了虹吸管效應,隨之帶來了熱量。她和其他科學家一樣驚喜于他們的發現。在2014年進行鉆探之前,她發表過一項研究,估計在1公里(3900英尺)的深度溫度可能達到40攝氏度,然而他們發現的實際溫度是120攝氏度。
首席科學家,維多利亞大學的魯珀特·蘇瑟蘭教授說,發現的地熱條件類似于陶波這樣火山中心為主的條件,但在西部地區沒有火山。蘇瑟蘭教授表示,“地熱環境是由構造運動和地下水流動聯合創造的。”地震使巖石如此廣泛地斷裂,使水能夠滲透到山脈深處,而熱量則集中在山谷下上涌的地熱流體中。河卵石被西海岸充沛的雨雪沖刷,在地熱到達地表之前削弱了它的活動。他強調了這一發現是多么出乎意料,并補充說:“我們團隊中的人,或者任何看過我們計劃的科學家,沒人預測到那里會有如此高溫。這種地熱活動可能聽起來令人擔憂,但這是一項非常棒的科學發現,對新西蘭來說可能具有重要的商業意義。”
在本月19日召開的“首都生態環境建設與環保產業發展”專項系列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市科委副主任張光連重點介紹了南水北調、鄉土植物優選繁育等六個專項成果。他透露,市科委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方面提供科技支撐,著力推動通州地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通水,南水正式進京。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副巡視員蔣春芹介紹說,一年半的時間,從丹江口水庫進京水量超過14億立方米,覆蓋北京城區超過1100萬的人口,人均水資源增加近五成。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南水進京前,北京的地下水長期處于超采狀態,南水進京使得北京地下水多年來存在的下降趨勢首次得到緩解,局部地區已有水位回升的跡象。與此同時,南水還有效緩沖了密云水庫的用水壓力,蓄水量得以回升到10億立方米以上。此外,南水進京,城市河湖得以有效補充清水,中心城區的河湖水質普遍達到了三類水的標準。
針對正在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光連表示,通州的地熱資源非常豐富,圍繞節能環保技術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應用,市科委下一步將和水務等部門進行整體規劃,推動通州地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