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郵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務熱線: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傳真:
咨詢QQ:
863578962
地熱資源是一種深藏在地下的綠色清潔能源,這種能源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洗浴、可以供暖、可以發電、可以進入工農業領域,輔助生產。地熱資源雖然可再生,但必須要合理開采與維護,因此,采取地熱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梯級利用方式,才能最有效的利用地熱資源,使其熱能效率發揮到最大。
專家認為,相對于太陽能風能來說,地熱能的可利用率更高,它不受時間和季候限制,是時刻可以進行供給的,因此具有全面綜合利用的可能。一眼地熱井,可以根據溫度的不同,和具體地區情況的不同,進行不同方式的搭配應用。一般高溫地熱資源,首先應該用來進行地熱發電,這種地熱資源的熱轉換率很高,經濟性強,發電成本低,電力也便于輸送,是一種能生產出高品位能量的地熱能利用方式。但這種地熱資源并非遍地皆有,更廣泛的是中低溫地熱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采用的是地熱直接利用,而利用效率最高的方式,是梯級綜合利用。地熱直接利用的水溫要求一般不高,卻有十分廣泛的用途,可用于地熱水采暖、溫室種植、水產品養殖、干燥、制冷、游泳、洗浴、灌溉、治療以及溶雪等。地熱開發研究專家認為,中低溫地熱資源分布廣泛,數量很大,利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也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100℃的地熱水,可以進行有機物、海草、牧草及蔬菜等干燥、羊毛的洗滌和干燥。溫度降到90℃,就可以儲存魚的干燥、強化融冰融雪,地熱水溫到80℃,可以規劃建筑的冬季采暖、進行農作物種植溫室采暖、牛奶消毒。地熱水溫度到70℃,可以用來進行甜菜糖提取。地熱水溫到60℃,能夠應用于動物飼養房舍采暖、溫室空間和地下的增溫。地熱水溫降到50℃,可以用來種植蘑菇、進行礦泉療養。水溫達到40℃,可以進行土壤加溫、溫泉洗浴。地熱水溫30℃,能夠應用于游泳池、生物作用退化、發酵作用以及防凍。20℃的溫泉水,還能夠進行溫泉養魚、水浮蓮養殖。
今年2月21日截止,從相關部門獲悉,江西已發現溫泉96處,已開采地熱井38處,探明溫泉數、開采地熱井數均列全國第六位,江西已躋身全國地熱資源大省行列。
江西溫泉令人矚目的成績單上,記載著江西地礦人艱辛的付出。僅去年一年,由省地礦局實施的地熱勘查項目就有28個,其中成果突出的有:修水縣白嶺地熱水溫度48℃~83℃,可采資源量為4813噸/日,寧都縣藍田地熱水最高出水溫度達83℃,自流量737.1噸/日,兩處溫泉并列為全省第一高溫;石城縣九寨至燒水湖地熱水溫度49.6℃,可開采資源量為1284.77噸/日;吉安市青原區湖丘地熱水溫度26℃~27.5℃,可采資源量為2465.28噸/日;永豐縣君埠鄉石馬逕地熱水溫度38.5℃~47.5℃,可開采資源量為2529.03噸/日;宜黃縣東港地熱水溫度35℃~42℃,可開采資源量1494噸/日;石城縣楂山里地熱水溫54℃,水量4300噸/日,為全省基巖裂隙型地熱水量第一,為石城縣成功申報中國溫泉之鄉作出了突出貢獻;安??h赤江地熱水預可行性勘查目前已探獲孔口水溫43℃,地熱水水量412噸/日。
據悉,“十三五”期間,江西地礦局把地熱勘探的主要方向定位在深大斷裂帶和主要盆地,重點尋找構造帶型和沉降盆地型地熱水,重點實施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研究、深層地熱資源整裝勘查、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及監測、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推廣、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六大工程。
- 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所以對這種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頗為關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地熱資源利用不斷取得喜人進展。雖然在發展道路上依舊障礙重重,但是逾2000億的地熱能市場前景依然值得期待。地熱資源開發捷報頻傳 荊棘之路難掩千億商機隨著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成為各個國家發展的重點。地熱資源就是因此獲得關注的,目前,已經有超過70個國家在開發地熱能,中國由于地熱資源蘊藏量豐富,所以近年來的開發力度也在大幅提升。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年均可開發利用的地下熱水資源就已經達到了近70億立方米。不久之前,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還表示,要積極推進地熱和淺層地溫能的規?;_發利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曾透露,我國地熱直接利用是位居全球第二的美國的2倍多。而按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地熱能年利用量將達到7000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是重點規劃區,另外,自設立以來就備受矚目的雄安新區的地質調查結果也已出爐,未來將重點開發淺層地熱能。在地熱能資源的利用上,清潔供熱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地熱能供暖體系的構建對北方地區來說尤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支持之下,我國地熱資源利用捷報頻傳,無疑是為產業發展增添了更多動力。日前,青海省國土資源廳表示,在青海共和盆地已鉆獲高溫優質干熱巖體。所謂干熱巖,就是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沒有水或蒸汽的、致密不滲透的熱巖體。據了解,這還是中國首次發現溫度達到200℃以上的大規??衫酶蔁釒r資源。而且,據初步測定,新鉆獲的干熱巖體埋藏適中,易利用。無獨有偶,不久之后,河南省云龍山地熱勘察取得新突破的消息傳出。據悉,新鄉云龍山地熱井鉆探工程順利竣工,運用先進“氣舉反循環工藝”,成功解決了鉆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該項工程還一舉打破了元古變質巖地層不含水或含水量少的傳統理念,驗證了變質巖底層存在裂隙并和外界水域相通的理論預測。不可否認,我國在地熱能開發上不斷取得驕人戰果,實現技術突破和理論革新。但是地熱資源利用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全部破解的,例如本身勘探難度相較流于表面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來說就較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地熱能資源開發和利用也存在前期成本投入較高,回報周期較長的問題。雖然在技術研發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地熱開發的技術起點相對較高,在提高淺層地熱資源利用率之類的命題上仍待繼續攻關。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地熱能開發需要更加“精打細算”,確保節能、高效、穩定,讓收益看得見。當然,盡管面臨一些困難,可我國地熱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是被普遍認可的結論。更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地熱能利用將帶動逾2000億的投資。
最近幾年,每到冬季,大范圍霧霾總會如約而至,引發社會焦慮。毋庸置疑,這個時節霧霾的加重,與進入供暖季有著極大關系。
今年年初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指出,要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
清潔供暖,方式有哪些?現狀如何?又面臨哪些問題待解呢?
清潔供暖方式頗多
京津力推集中供暖“煤改氣”
北方傳統供暖中,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均以燒煤為主,也有部分農村地區燒柴、燒木炭。污染大、能效低,是傳統供暖的兩大“致命”缺陷。
以環繞北京市的河北省為例,其采暖期天數約占全年的30%,卻大約“貢獻”了全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
相比之下,能夠實現清潔供暖的渠道就多了,如燃氣供暖、電供暖,風電、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供暖等,不勝枚舉。
將燃煤供暖改為燃氣供暖,應當是實現清潔供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北京和天津,則是推行供暖“煤改氣”的兩個典型。
早在前兩年,就有消息稱,北京市全部采用清潔能源供暖的面積已經達到了總面積的80%,其中燃氣供暖成為主流,占比接近六成。隨著四大燃氣熱電中心相繼建成投運,以及“煤改電”等其他方式的推進,北京市80%的清潔供暖比重會只升不降。
天津市官方統計稱,今冬全市集中供暖面積由上年度的3.94億平方米擴大為4.12億平方米,涉及310萬戶居民和55萬戶公建用戶。其熱源包括:13座燃氣熱電廠、215座燃氣鍋爐房、102座燃煤鍋爐房、173眼地熱井。天津清潔供暖比重已由2010年的31.7%,提高到了目前的近80%。
換個角度看,對承擔供暖任務的煤電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也可被視為供暖清潔化的一種途徑,甚至地位重要。畢竟在京津以外的地區,煤電機組供熱所占比重仍較大。而改造后的煤電機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天然氣發電機組排放標準。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信息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北方地區已完成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1.3億千瓦,其中相當多一部分是承擔有供暖任務的機組。
可再生能源供暖風生水起
風電、地熱供暖規模大
可再生能源參與供暖,是供暖清潔化進程中的一大亮點。燒天然氣取暖,縱然清潔,卻無法做到零污染??匡L電、地熱、光伏、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就無此顧慮了。綜觀國內可再生能源供暖發展形勢,可謂是風生水起。
出于消納風電、改善環境的考慮,國家能源局近兩年著力推動風電供暖工作,并在新疆、東北等地開展了試點。其模式為利用風電富集區棄風電量對電鍋爐中水介質進行加熱,再輸送至千家萬戶用以取暖。
新疆是風電供暖試點中的“重量級選手”。2015年至2016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陸續批復了烏魯木齊市、阿勒泰地區和塔城地區風電供暖試點方案,供熱總面積達122萬平方米。
國家能源局新疆監管辦公室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自治區前兩批風電供暖試點項目已經投運,涉及11座風電場,總裝機55萬千瓦,完成供熱面積達110萬平方米;第三批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將于今冬投運。
其他地區,北京市和河北省將利用申辦冬奧會的契機,聯合實施可再生能源供暖項目。張家口計劃到2017年底前,實現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210萬平方米以上,其風電項目預計可于2017年向北京供暖。內蒙古自治區規劃“十三五”時期風電供暖最大新增規模為235萬千瓦;甘肅省規劃到2020年,建成供暖面積達300萬平方米的新能源供暖項目,年消納新能源電量5億千瓦時。
地熱供暖取得的成就及前景同樣不容小覷,其中尤以中石化主導的“雄縣模式”著稱。過去數年里,中石化在河北省雄縣建設地熱井65口、換熱站35座,地熱供暖能力達450萬平方米,覆蓋全縣城區95%以上的建筑,創造出全國首個地熱供暖替代燃煤鍋爐的“無煙城”。
目前,中石化已與數十個省市縣簽訂了地熱開發合作協議,2015年提供中深層地熱供暖面積達4000萬平方米,占全國中深層地熱供暖面積的40%。
除此之外,太陽能供暖、生物質供暖等方式,部分地區也有探索。
霧霾問題是當下我國關注程度最高的環境問題,其與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本文以霧霾治理為切入點,分別從認識現狀、經濟發展形勢、治理建議等幾方面分析如何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尋平衡點,促進我國的大氣環境治理真正走上可持續性發展之路。
環境與經濟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而環境保護也需要經濟發展的持續力量為其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支撐。因此,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尋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并行不悖的。
當前,環境問題的最突出表現就是大氣污染,如何協調好大氣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是當下要解決的最緊迫的環境、經濟問題。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大氣問題的產生,大氣污染治理并不能摒棄經濟發展,甚至還有賴于經濟發展提供深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支撐。面對這一現狀,在“十三五”全面推進環境質量改善、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和重要階段,我們要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找準環境、經濟平衡點,用環保倒逼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用經濟發展給大氣污染治理帶來設備設施更新、技術手段升級等聯動性優化反應,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新突破。
大氣污染治理考驗“智慧與耐心”
大氣環境問題,現階段關注人數最多、影響范圍最廣的是霧霾問題。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和霧霾影響范圍的擴大,霧霾已發展成為跨部門、跨行業的社會問題。人民群眾對良好空氣質量的需求與現階段空氣質量無法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環境問題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大氣環境治理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耐心。
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霧霾問題是心肺之患,加強大氣環境治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國已采取了眾多有力措施,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大氣環境治理確立了目標和方向,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治理任務仍然艱巨,加強大氣環境治理,減少霧霾天氣,仍是當下最具重要性、最具必要性、最具緊迫性的任務之一。
然而環境質量的階段性取決于經濟結構的階段性。經濟結構是第一性的,環境是第二性的,經濟結構決定環境質量。霧霾問題不是我國獨有的,美國洛杉磯、英國倫敦都早于我國出現霧霾問題,他們均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結構調整了,城市化、工業化基本結束后,才實現了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關鍵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盡合理,在這一階段,我國的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70%源于煤炭,遠高于發達國家20%左右的水平。目前,我國的煤炭消耗已由2000年的13億噸左右,增長到了近40億噸。燃煤排放的廢氣為霧霾的主要形成源之一,所以我國出現霧霾天氣不足為奇。這意味著一方面我國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大氣環境問題還很嚴重,亟需改善;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的大氣環境將會跟美英等國一樣必將得到改善。
經濟結構發展的階段性決定環境質量的階段性,我們不能拋開現實談環境,更不能跨越階段說環境。但這并不是說,環境質量改善只能等待經濟結構調整完成,達到合理階段之后再來談,而是要認清階段問題和當下形勢,面對霧霾問題,正確客觀對待。首先,正確認知霧霾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防范措施,同時不夸大、不恐懼霧霾的存在,認清這是必然存在的階段性環境問題,能夠也必然會得到改善;不恐慌,不著急,為環境治理留出時間,這既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也有利于經濟發展。其次,不著急不等于不積極。雖然霧霾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問題,但是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不是一句空話,我們不能通過“等”來實現階段性問題的跨越,需要積極作為,在現有條件下推進環境質量改善。
轉型陣痛期,要看到政府治霾的決心和魄力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增速換擋期、轉型陣痛期和改革攻堅期,經濟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環保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污染減排壓力非常大。在面對生存和違法排污時,一些地方企業的治污決心和行動出現遲疑,有的企業甚至偷排污染物,造成監管難度加大、污染治理更困難。
但新常態的實質是經濟發展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這要求我們探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也為霧霾治理帶來了機遇。
我們要充分認識經濟新常態條件下霧霾治理壓力和有利機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發展綠色產業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要圍繞人民群眾對環境友好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以及因民眾消費轉型而引起的市場環境變化,重視環境治理設施投入、環保技術研發等問題,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層次不斷升級,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企業要認清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看到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政府治理霧霾的決心和魄力,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配合污染減排,變被動為主動,克服困難、積極創新,盡快擺脫落后生產方式,步入集約化發展模式。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重中之重是打破傳統能源結構
能源結構現狀是我國避不開霧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重中之重是打破傳統能源結構,積極推進新能源發展。當前,我國能源產業已處在歷史轉折點,正經歷著從產業結構到發展路徑的深刻變革,發展方向將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及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來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這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緊密結合產能過剩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積極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煤炭行業兼并重組?;饷弘娺^剩產能,利用市場機制倒逼,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在處置“僵尸企業”和去產能方面,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有擔當,起好帶頭作用。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降低新能源的成本,著力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優化控制增量,把握水電、核電發展節奏,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地熱能以就近消納為主,化解消納存量,優化系統調度運行,提高跨省區輸電通道利用效率。
第三,提高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推動新常態下能源發展提質增效。加強新能源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建立能源互聯網絡體系。加強頂層設計,摒棄“各自為政”、單純“擴張保供”的發展思路,推動能源消費與能源供給良性互動,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共同出力,能源供給結構調整與發展模式變革協同共進。解決清潔能源當地消納能力不足以及無法大規模向外輸送的難題,從根源上解決能源行業現存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新能源在替代現有石油、煤炭等能源及節能環保方面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做好新能源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改變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減少重污染天氣來源有重要意義。
結語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盡管短期內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但是經過不斷的發展調整,兩者必將找到平衡點相互促進、齊頭并進。“十三五”時期,我們要清醒地認識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風險和挑戰,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統籌兼顧,扎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不悖,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和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