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郵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務熱線: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傳真:
咨詢QQ:
863578962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袁道先院士團隊楊平恒副教授在國際知名刊物《水文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基于水文地質和地質測溫的重慶主城區碳酸鹽巖深部熱水研究”,科學揭示重慶“溫泉之都”的成因,這也是目前首篇公開發表有關重慶市地熱水資源的英文論文。
重慶地熱水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溫泉之都”之稱。據現有數據統計,重慶含有地熱水的土地面積約一萬平方公里,為非火山加熱作用形成,每年可釋放3323億大卡的熱量,相當于4.75萬噸標準煤,在節能減排、保健養生和旅游等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存在充足的地熱水補給與合適的水文地質條件是重慶成為‘溫泉之都’的重要原因。”楊平恒對中新網記者說,充足的地熱水源補給在地下形成循環保障了重慶的地熱水來源。
楊平恒的研究成果基于重慶主城區36口碳酸鹽巖地熱井水的物理化學數據,系統分析了地熱水中主要化學成分的來源,估算了深部地熱水的初始溫度、循環深度及其補給高程,刻畫了地熱水的水循環概念模型。
楊平恒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地熱水中含高濃度的硫酸根離子和鈣離子是重慶地熱水的一大特點,作為非火山加熱形成的地熱水,其含量接近于日本火山溫泉水的含量值。
楊平恒介紹說,研究發現重慶地熱水資源的初始溫度為64.8℃-93.4℃,平均溫度為82℃,循環深度為1579米-2150米。
研究認為,華鎣山、銅鑼山地區與重慶主城區之間地下水位存在高程差,在重力作用驅動下,形成地下熱水流系統。學界認為,該成果可以促進人們進一步了解重慶地熱水(含溫泉)的形成、水質等方面信息,也為重慶地熱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楊平恒說,接下來將在該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精細化研究,重點研究重慶主城區各個溫泉水水溫、水質和流量的動態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溫泉旅游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提到,中國溫泉旅游行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溫泉游憩方式創新化
從整個世界溫泉旅游發展現狀來看,溫泉旅游地更是一個度假勝地。隨著歐洲水療法的發展,實驗證明,傳統的簡單的溫泉洗浴和飲用已經不能達到治療理想效果,從而直接影響溫泉旅游地減少,并促使溫泉旅游地的功能有了一定轉變。許多娛樂設施或者服務設施急劇增加,溫泉旅游地的保健功能有了一定的延伸。在西歐,溫泉地設有賽馬場、體育運動場、劇院、大型音樂廳等。而日本的溫泉周圍建設有美術館、動植物館、博物館、滑雪場等。而且,國內溫泉的游樂方式也日趨多樣化,由海洋主題、大型水上表演、溫泉會所、溫泉別墅、溫泉房、屋頂溫泉等私密性溫泉設置。
二、溫泉經營多樣化
從北方到南方,溫泉與滑雪的結合,溫泉與漂流的結合,溫泉與拓展的結合,也都能非常好的做到經營上的互補性。在經營中,各大型溫泉度假村都很注重擴展溫泉經營中的內容,而不僅僅局限于溫泉泡湯上。
三、溫泉商業模式休閑化
很多溫泉都已經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溫泉,而是一個復合型的休閑項目,溫泉是其中的亮點和賣點,但實際上往往伴隨著度假酒店群、休閑地產、滑雪場、高爾夫、水游樂等產品,如溫都水城、柏聯SPA,地產都成為其中盈利結構的重要支撐和拓展。
四、溫泉泡浴形式多樣化
泡溫泉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綜合化、藝術化,形成了溫泉的幾百種泡浴模式,包括以水休閑與水游樂相結合、與文化形態結合的模式,包括各種各樣的養生、溫泉泡浴的露天風呂、魚療相結合的方式;與泥療、鹽療,醫藥、美容、康療、水上運動、水上娛樂相結合等。全世界洗溫泉的方式非常多,很多以自然條件形成的與觀賞游樂相結合,也有與人工的方式相結合,如奧地利的音樂溫泉,整個溫泉和音樂的身心療養相結合,文化創造和自然環境結合都使溫泉泡浴形式更加廣泛。
五、溫泉企業品牌化
未來的企業競爭是品牌的競爭,隨著溫泉開發的深入,有些地區的溫泉陷入同質競爭階段,如何建設溫泉企業自身文化,如何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品牌的樹立將是企業長遠發展的生存之道。
六、溫泉發展可持續化
可持續發展包括溫泉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溫泉資源保護問題。因此,溫泉的水處理非常關鍵,要做得特別到位,尤其是泡浴水的降(升)溫與消毒利用,以及污水廢水的處理與有效利用及回灌問題,這是溫泉可持續發展,避免泉水枯竭的重要手段。
七、溫泉行業發展更加規范化
中國溫泉的創新發展需要盡快形成國家級的法律法規與行業規范,制定出溫泉開發的準入門檻與溫泉水的科學利用問題,才能夠保障溫泉行業實現良性化發展,減少或杜絕假溫泉的出現,這是溫泉創新的前提。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在大力推動這項工作,在溫都水城召開了專門的研討會,相信不久的將來溫泉的相關行業規范就會出臺。
轉型升級篇
圍繞溫泉旅游,不斷衍生產業鏈條,是湯山轉型升級的不變圭臬。通過溫泉+購物、溫泉+美麗鄉村、溫泉+文博科考……湯山旅游已邁過1.0的休閑觀光,躍升到2.0的溫泉度假。但是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王德家認為,和歐洲巴登巴登、法國薇姿、日本箱根等世界溫泉名鎮相比,湯山在溫泉產業深度開發、特色鎮區建設和健康養生產業等方面還有差距。
對標世界一流,差距就是發展動力、就是趕超方向,湯山的目標是形成3.0版的溫泉度假和健康養生雙螺旋結構。為此明確了三大定位:秀山名湯、環境優美的生態小鎮,旅游度假、健康療養、運動休閑的活力小鎮,歷史文化悠久、城鎮風貌迷人的魅力小鎮。未來五年,湯山圍繞“溫泉+”主題,將重點發展休閑度假、溫泉養生、文化創意、健康養老、運動休閑等產業,打造溫泉康養示范基地,推動溫泉資源利用從“娛樂溫泉”開發向康養、美容、醫療等深層次品類拓展,做強、做活、做優溫泉特色產業,拉長溫泉產業鏈條。
城鎮空間是產業發展的載體。湯山依托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的政策優勢,探索實踐城鄉PPP合作模式,重點發展湯西片區、湯山老集鎮片區PPP項目,通過土地整理投資、公共設施建設、產業招商服務,新增一批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建成一批規劃長遠、布局系統的民生基礎設施。緊抓南京“城市雙修”試點城市機遇,進一步細化全覆蓋、高品質的城市設計,深入實施旅游環境提升和礦山、水系、生態綠地修復工程,持續加大旅游環線、礦坑公園等特色景觀建設,打造宜居宜游宜業新湯山。
財聯社10月23日訊,10月21日,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省地礦局等單位的十幾名地質勘探隊員在平整場地。“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第一階段圓滿結束,第二階段地熱資源勘探工作已于10月10日啟動。”省地礦局地質勘探隊隊員張成兵說,他們將在這十幾畝土地上,打鉆三眼地熱勘探井,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提供重要的地質依據。張成兵說,這座未來之城將建設21世紀地下管廊式基礎設施,把城市交通、水、電、煤氣供應、災害防護系統都放到地下,把地面讓給綠化、讓給行人。
近日,以發揮地熱勘查技術支撐作用、服務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的江西省地熱水資源勘查研討會暨省生態地質環境學會2017學術年會在江西地礦局水文隊舉行。
會議特邀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水環所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熱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王貴玲作了題為《從“十三五”規劃研判未來地熱工作》學術報告。報告從“十二五”地熱資源調查成果、“十三五”規劃解讀、“十三五”地質調查工作部署和“十三五”科技攻關部署等四個方面講授了國內外地熱勘查前沿理論方法及盲區找熱新進展、新動態、新經驗。4位科技工作者從南昌盆地地熱水資源勘查回顧、贛南東部地熱水特征及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精彩的學術交流,總結交流了近年來地熱勘查成功經驗。通過案例剖析、總結找熱理論方法實際運用心得體會和獲取的新認知、新進展,對全省地熱資源深度勘查開發獻言獻策。
據了解,江西地熱資源豐富,溫泉數全國排名第7位。目前發現115處地熱異常區,分布在全省11個設區市、57個縣(市、區)。江西地熱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其中屬極具開采潛力區的地熱區有97處。江西地熱資源勘查開發歷史雖然悠久,但開發利用方式單一,開發利用水平偏低,與擁有開發潛力巨大的地熱資源量極不相稱,地熱勘查、開發、應用工作任重道遠。
與會人員圍繞會議主題進行座談討論,重點剖析了盲區找熱成功經驗和技術方法,結合地熱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研討符合江西盆地傳導型和對流型地熱勘查有效途徑,為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為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通過本次研討會,讓與會的從事地熱水資源勘查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受益良多,為切實解決地熱資源勘查程度低、盲區找熱難度大、地熱資源供給需求矛盾凸顯等緊迫現實問題,系統總結江西地熱資源勘查方法、理論應用和實踐經驗,夯實進一步推進全省地熱勘查基礎,促進全省地熱水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等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