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郵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務熱線: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傳真:
咨詢QQ:
863578962
霧霾問題是當下我國關注程度最高的環境問題,其與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本文以霧霾治理為切入點,分別從認識現狀、經濟發展形勢、治理建議等幾方面分析如何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尋平衡點,促進我國的大氣環境治理真正走上可持續性發展之路。
環境與經濟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而環境保護也需要經濟發展的持續力量為其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支撐。因此,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尋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并行不悖的。
當前,環境問題的最突出表現就是大氣污染,如何協調好大氣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是當下要解決的最緊迫的環境、經濟問題。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大氣問題的產生,大氣污染治理并不能摒棄經濟發展,甚至還有賴于經濟發展提供深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支撐。面對這一現狀,在“十三五”全面推進環境質量改善、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和重要階段,我們要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找準環境、經濟平衡點,用環保倒逼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用經濟發展給大氣污染治理帶來設備設施更新、技術手段升級等聯動性優化反應,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新突破。
大氣污染治理考驗“智慧與耐心”
大氣環境問題,現階段關注人數最多、影響范圍最廣的是霧霾問題。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和霧霾影響范圍的擴大,霧霾已發展成為跨部門、跨行業的社會問題。人民群眾對良好空氣質量的需求與現階段空氣質量無法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環境問題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大氣環境治理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耐心。
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霧霾問題是心肺之患,加強大氣環境治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國已采取了眾多有力措施,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大氣環境治理確立了目標和方向,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治理任務仍然艱巨,加強大氣環境治理,減少霧霾天氣,仍是當下最具重要性、最具必要性、最具緊迫性的任務之一。
然而環境質量的階段性取決于經濟結構的階段性。經濟結構是第一性的,環境是第二性的,經濟結構決定環境質量。霧霾問題不是我國獨有的,美國洛杉磯、英國倫敦都早于我國出現霧霾問題,他們均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結構調整了,城市化、工業化基本結束后,才實現了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關鍵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盡合理,在這一階段,我國的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70%源于煤炭,遠高于發達國家20%左右的水平。目前,我國的煤炭消耗已由2000年的13億噸左右,增長到了近40億噸。燃煤排放的廢氣為霧霾的主要形成源之一,所以我國出現霧霾天氣不足為奇。這意味著一方面我國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大氣環境問題還很嚴重,亟需改善;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的大氣環境將會跟美英等國一樣必將得到改善。
經濟結構發展的階段性決定環境質量的階段性,我們不能拋開現實談環境,更不能跨越階段說環境。但這并不是說,環境質量改善只能等待經濟結構調整完成,達到合理階段之后再來談,而是要認清階段問題和當下形勢,面對霧霾問題,正確客觀對待。首先,正確認知霧霾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防范措施,同時不夸大、不恐懼霧霾的存在,認清這是必然存在的階段性環境問題,能夠也必然會得到改善;不恐慌,不著急,為環境治理留出時間,這既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也有利于經濟發展。其次,不著急不等于不積極。雖然霧霾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問題,但是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不是一句空話,我們不能通過“等”來實現階段性問題的跨越,需要積極作為,在現有條件下推進環境質量改善。
轉型陣痛期,要看到政府治霾的決心和魄力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增速換擋期、轉型陣痛期和改革攻堅期,經濟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環保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污染減排壓力非常大。在面對生存和違法排污時,一些地方企業的治污決心和行動出現遲疑,有的企業甚至偷排污染物,造成監管難度加大、污染治理更困難。
但新常態的實質是經濟發展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這要求我們探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也為霧霾治理帶來了機遇。
我們要充分認識經濟新常態條件下霧霾治理壓力和有利機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發展綠色產業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要圍繞人民群眾對環境友好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以及因民眾消費轉型而引起的市場環境變化,重視環境治理設施投入、環保技術研發等問題,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層次不斷升級,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企業要認清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看到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政府治理霧霾的決心和魄力,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配合污染減排,變被動為主動,克服困難、積極創新,盡快擺脫落后生產方式,步入集約化發展模式。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重中之重是打破傳統能源結構
能源結構現狀是我國避不開霧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重中之重是打破傳統能源結構,積極推進新能源發展。當前,我國能源產業已處在歷史轉折點,正經歷著從產業結構到發展路徑的深刻變革,發展方向將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及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來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這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緊密結合產能過剩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積極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煤炭行業兼并重組?;饷弘娺^剩產能,利用市場機制倒逼,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在處置“僵尸企業”和去產能方面,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有擔當,起好帶頭作用。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降低新能源的成本,著力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優化控制增量,把握水電、核電發展節奏,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地熱能以就近消納為主,化解消納存量,優化系統調度運行,提高跨省區輸電通道利用效率。
第三,提高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推動新常態下能源發展提質增效。加強新能源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建立能源互聯網絡體系。加強頂層設計,摒棄“各自為政”、單純“擴張保供”的發展思路,推動能源消費與能源供給良性互動,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共同出力,能源供給結構調整與發展模式變革協同共進。解決清潔能源當地消納能力不足以及無法大規模向外輸送的難題,從根源上解決能源行業現存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新能源在替代現有石油、煤炭等能源及節能環保方面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做好新能源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改變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減少重污染天氣來源有重要意義。
結語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盡管短期內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但是經過不斷的發展調整,兩者必將找到平衡點相互促進、齊頭并進。“十三五”時期,我們要清醒地認識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風險和挑戰,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統籌兼顧,扎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不悖,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和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
鉆探工程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探明各種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有用礦產。
分類:工程地質鉆探(地質普查勘探)
水文地質鉆探(水工程勘探)
工作內容:普查找礦、確定儲量和評價質量、查明產狀和開采、加工利用的情況,評價礦床,以及勘查土層等問題。
整個地質勘探工作如下:
1、室內準備工作、手機研究已有資料,了解礦區勘測程度,確定工作任務,做出工作計劃
2、地形測量,在地形圖上進行地質工作。
3、地質測量,在地質圖上正確的組織普查及勘探工作。
4、物探工作,用物探手段進行勘探,對礦區及周邊有一個了解。
5、表面坑道,用探槽、剝土、淺坑解釋基巖情況
6、打構造鉆,包括控制鉆、地質圖鉆、普查鉆和勘探鉆。
7、山地工程,挖掘淺井、小園鉆、勘探豎井、平峒等,揭露礦體。
8、礦床的取樣,化驗,確定礦產的質量。
9、各項工作的地址編錄。
10、室內整理野外材料,整理后就可以對礦產地作出結論。
日前,從河南省地礦局傳來消息,河南省地熱勘察有了新突破——由該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承擔的新鄉云龍山地熱井鉆探工程日前順利竣工,成井深度2251.8米,出水量每小時達到55噸。
據介紹,云龍山地區屬于變質巖地層,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大膽采取先進技術氣舉反循環工藝,精準定位,精密施工,不僅解決了鉆進過程中泥漿大量漏失的問題,且有效預防了深井卡鉆、埋鉆及粘鉆的事故發生,提高了施工效率,實現了變質巖地區地熱勘探新突破。
“這打破了元古變質巖地層不含水或含水量少的傳統理念,實現了元古變質巖地區地熱勘探的新突破。”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相關負責人說,面對元古變質巖地區成井需求,技術人員根據多年的勘察經驗和數據分析,突破傳統理念,認為變質巖地層裂隙少、存水量少是對變質巖中上層成水規律的預測,但變質巖底層會存在裂隙并和外界水域相通,當水井達到一定深度時,會有足量可利用水源。
經測試,該井靜水位埋深(不抽水時水位離地面深度)為55.10米,動水位埋深(抽水后水位離地面深度)為180.60米,水溫52攝氏度,水質屬于具有較高醫療價值的熱礦水,驗證了變質巖底層存在裂隙并和外界水域相通的理論預測。與此同時,也將為當地帶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隨著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成為各個國家發展的重點。目前,已經有超過70個國家在開發地熱能,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所以對這種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頗為關注,所以近年來的開發力度也在大幅提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地熱資源利用不斷取得喜人進展。雖然在發展道路上依舊障礙重重,但是逾2000億的地熱能市場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清潔供熱成為地熱能資源利用的主要發展方向,地熱能供暖體系的構建對北方地區來說尤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支持之下,我國地熱資源利用捷報頻傳,無疑是為產業發展增添了更多動力。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曾表示要積極推進地熱和淺層地溫能的規?;_發利用。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年均可開發利用的地下熱水資源就已經達到了近70億立方米。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曾透露,我國地熱直接利用是位居全球第二的美國的2倍多。而按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地熱能年利用量將達到7000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是重點規劃區,另外,自設立以來就備受矚目的雄安新區的地質調查結果也已出爐,未來將重點開發淺層地熱能。
日前,青海省國土資源廳表示,在青海共和盆地已鉆獲高溫優質干熱巖體。所謂干熱巖,就是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沒有水或蒸汽的、致密不滲透的熱巖體。據了解,這還是中國首次發現溫度達到200℃以上的大規??衫酶蔁釒r資源。而且,據初步測定,新鉆獲的干熱巖體埋藏適中,易利用。
不久之后,河南省云龍山地熱勘察取得新突破的消息傳出。據悉,新鄉云龍山地熱井鉆探工程順利竣工,運用先進“氣舉反循環工藝”,成功解決了鉆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該項工程還一舉打破了元古變質巖地層不含水或含水量少的傳統理念,驗證了變質巖底層存在裂隙并和外界水域相通的理論預測。
不可否認,我國在地熱能開發上不斷取得驕人戰果,實現技術突破和理論革新。但是地熱資源利用過程中也遇到很多的的難題:例如本身勘探難度相較流于表面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來說就較大。這些困難也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全部解決的。
地熱能資源開發和利用也存在前期成本投入較高,回報周期較長的問題。雖然在技術研發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地熱開發的技術起點相對較高,這也是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地熱能開發需要更加“精打細算”,確保節能、高效、穩定,讓收益看得見的原因。所以在提高淺層地熱資源利用率之類的命題上仍待繼續攻關。
當然,盡管面臨一些困難,可我國地熱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是被普遍認可的結論。更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地熱能利用將帶動逾2000億的投資。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表示,日前我國科學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鉆獲236℃的高溫干熱巖體。這是我國首次鉆獲溫度最高的干熱巖體,實現了我國干熱巖勘查的重大突破。經過初步評價全國陸域干熱巖資源量為856萬億噸標準煤,根據國際標準,以其2%作為可采資源,全國陸域干熱巖可采資源量達17萬億噸標準煤。
據了解,自2014年在共和盆地地下2230米處成功鉆獲溫度高達153攝氏度的干熱巖之后,此次在地下3705米深處的鉆探成果再次刷新了干熱巖溫度的記錄。干熱巖埋藏于地下3到10千米,是沒有水或蒸汽的、致密不滲透的高溫巖體。這種新興地熱能源,溫度在150℃以上,可廣泛用于發電、供暖、強化石油開采等等。
干熱巖的開發新進度,讓地熱資源利用再度引發關注。
相比遠在青海的干熱巖資源,雄安新區則是近期地熱資源開發的另一重點區域。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披露的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條件適宜,每布設1平方米地埋管可滿足2~3平方米建筑面積的供暖制冷需求。綜合利用地源熱泵系統供暖制冷,起步區可滿足30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全區可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筑面積。
與干熱巖不同,雄安新區屬于地熱水資源,其中雄縣地熱田位于冀中平原中部,距離北京城區108公里,熱田面積300余平方公里,是中國東部平原中地熱水資源埋藏淺、溫度高、水質優、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條件好的地熱田之一。
早在2009年,雄縣政府就與中石化新星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開發地熱資源用于供暖。到2016年,雄縣建成供暖能力達450萬平方米,城區95%以上的建筑實現地熱供暖。
雄安新區建立后,中石化方面表示在雄安新區有望規劃約1億平方米規模的新增地熱供暖覆蓋,預計雄安新區地熱總投資有望達到500億元以上。
目前,中石化旗下新星公司是目前雄安地區地熱能開發的唯一龍頭。中石化新星公司作為國內最大常規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企業,已形成了京津冀、關中、豫魯、山西、東三省五大區域布局,業務輻射16個省份,地熱供暖能力達到4000萬平方米,占全國常規地熱供暖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