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郵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務熱線: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傳真:
咨詢QQ:
863578962
地熱是城市地下潛藏的清潔能源之一,綜合利用不僅可以緩解城市能源壓力,調整能源使用結構,還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有益。
據2017年安徽省地質環境公報顯示,安徽省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區、皖中盆地、皖西北地區、皖南及大別山區。已發現的地熱田(點)以層狀熱儲、帶狀熱儲為主,水溫大多為溫熱水或溫水,少數為熱水。
2017年,安徽省完成了合肥濱湖新區東部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安徽省界首市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安徽省阜陽市城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安徽省巢湖市半湯-含山縣清溪地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等地熱勘查項目。
安徽年平均氣溫、恒溫帶溫度分布圖(恒溫帶地溫16-19℃)
合肥市濱湖新區東部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初步查明勘查區及周邊的地質、水文地質特征,圈定了地熱田范圍,建立地熱田的概念模型。在勘查區施工1眼地熱井,終孔井深1504.07m,主要熱儲層溫度38.5℃,井口出水溫度30℃,單井允許開采量為630立方米/天。
界首、阜陽等地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分別查明了地熱地質背景條件和開發利用現狀,完成了深井鉆探工程,確定了可開采總量。
此外,安徽省目前還正在開展的地熱資源勘查項目包括:五河縣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宿松縣碧嶺實驗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黃山區石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巢湖市半湯溫泉外圍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全省大地熱流基礎數據測量、皖江經濟帶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合肥三河地區地熱資源調查評價、休寧盆地地熱資源調查與評價等項目。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早在2013年10月,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亳州地表1000米以下,首次發現大型深埋型城市地熱田,面積70余平方公里,地熱流體溫度41℃至65℃,地熱產能77.88兆瓦。
“這一地熱田的發現,在安徽尚屬首個,全國也為數不多,為安徽省城市地區尋找地熱資源提供了示范。”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官煜說,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地熱田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就近開發。亳州地熱田可廣泛應用于洗浴、療養、采暖、養殖、種植及工業生產等領域。
首先,陜西的地熱資源怎么樣?一組例證告訴你:
2017年,全省已探明中深層地熱資源相當于全省煤炭資源的3.34倍。
2015年,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地熱能供暖項目成為國內首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計入期內年均減排二氧化碳約12.4萬噸,總量約86.9萬噸。
2014年,地熱能開采的技術難題——砂巖熱儲地熱尾水工業化回灌在我省取得技術突破。
2011年,“陜西省咸陽市地熱能集中供暖項目”成功注冊為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年注冊減排量6.6812萬噸標準煤,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聯合國注冊的地熱能集中供熱項目。
地熱能的開采利用在陜西創下了多個第一,取得的經驗也令人驚喜。
當今,人們對清潔資源和大氣質量關注度越來越高。無論是國家還是省級層面,都密集出臺政策鼓勵清潔能源發展。地熱能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已在多個國家廣泛應用。供暖季將至,在新一輪藍天保衛戰中,要實現百姓清潔供暖與保衛藍天共贏,陜西加快發展地熱能其時已至。
陜西省地熱資源分布圖
資源多品質優 地下有個“大火爐”
地熱資源,是在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地殼內可供開發利用的地熱能、地熱流體及其有用組分,是一種清潔能源。與煤炭、石油等傳統的化石能源相比,地熱資源具備數量大、可再生和不污染環境、就地取用等優勢。
我省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關中盆地?!蛾兾魇£P中盆地地熱資源調查評價》顯示,關中盆地地熱儲層體積內儲存的總量,相當于4610億噸標準煤,為全省探明煤炭資源總量的3.34倍。
“關中盆地構造上稱渭河地塹,是新生代斷陷盆地,新構造運動強烈,這種地質條件非常有利于地熱資源(水熱型)的形成和賦存。”省地質調查院黨委書記洪增林說,我省的地熱能普遍具有面積廣、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優的特點。
這些特點在“國家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的咸陽市更為明顯。“咸陽是中國首批地熱城之一,全市地熱資源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且成井熱儲溫度在90攝氏度左右,熱能好;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豐富,水質標準較高。”咸陽市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辦公室主任田海林說。
地熱能與其他能源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據測算,我省大中型城市儲存的淺層地熱資源量,相當于每年燃燒9241萬噸原煤所產生的能量,合標準煤6498萬噸。按開發利用率35%計算,可節約標準煤2274萬噸,可減排二氧化碳5476.81萬噸、二氧化硫39.02萬噸、氮氧化物13.77萬噸,節省的環境治理費用約64.75億元,經濟和環境效益顯著。
同時,地熱能供暖的運行成本也遠低于燃氣鍋爐供暖。專注地熱能開發利用的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源公司”)做過比對,淺層地熱能供暖運行成本僅為燃氣鍋爐供暖的48%左右。
正因具有較好的環保與經濟優勢,地熱能供暖已在多個國家普遍應用。其中,冰島在1928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地熱能供熱系統,由于冰島的供暖系統均使用地熱能,冰島已被譽為“世界上最清潔的國家”。
開發早利用廣 地熱供暖受歡迎
事實上,我省的地熱能開發利用由來已久。
“我省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始于20世紀九十年代,目前全省淺層地熱能供暖總面積為1397.5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關中和陜北;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面積為1053.5萬平方米,占全國水熱型供暖的11.9%,僅次于天津和北京,也以關中等地為主。”洪增林說。
咸陽市秦都區的芙蓉佳苑小區,有居民1800余戶。2013年以前,小區住戶因沒有集中供暖,還一度集體上訪。如今,這里成了咸陽市實施地熱能清潔取暖的示范點。“以前冬天就靠空調取暖,我家137平方米的房子一個取暖季下來電費就要5000元,花錢不說,空調吹得人難受,如今有了地熱能供暖,冬天家里溫度在23攝氏度左右,而且每天24小時穩定供暖,人住著舒服,花費還少了。”小區住戶王楠對地熱能供暖很滿意。
目前,綠源公司在咸陽市的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740多萬平方米,其中市區供暖面積占全市集中供暖面積的30%以上。
“特別是武功縣,城區已全部拆除燃煤鍋爐,以地熱能供暖替代,供暖面積約80萬平方米。”田海林說,僅此一項,一年可為武功縣減少燃煤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萬噸。據統計,咸陽市自2008年規?;_發地熱資源以來,已累計減少燃煤約1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50萬噸。
除了廣泛用于居民供暖,地熱能在設施農業中也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10月19日下午,記者來到三原縣的陜西馨盛花卉有限責任公司。3萬平方米的大棚內,“一帆風順”“紅掌”等各類盆栽花卉長勢正旺。盡管室外溫度已低至12攝氏度,棚內的溫度卻是23攝氏度。
“花卉種植對溫度要求較高。”公司負責人何林說,他們的供暖從9月持續到來年4月,往年用的是燃煤鍋爐,今年換成了地熱能。“地熱能取暖雖然前期投入高,但管護方便,運行費用低,綜合下來還是省錢省事。”何林算過,以前一個取暖季光燃煤費用就達80萬元,還不算4個鍋爐工的工資,如今只需1人管護,且不會有煤灰落在大棚上阻擋光照。今年,他們在秦漢新城新建的花卉種植大棚,也采用了地熱能。
從早期的溫泉沐浴、浴療、休閑到如今的供暖、生活飲用、養殖種植,地熱能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可。
前景好市場熱 推廣還需再努力
雖然開發利用由來已久,但我省地熱能利用程度依然較低。
截至2017年年底,關中和陜北的集中供熱面積為19071萬平方米,其中利用淺層地熱能的供熱面積僅為928.6萬平方米。同時,我省已有的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工程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廣大中小城鎮淺層地熱能資源雖豐富,開發利用卻處于空白。
“地熱能替代煤取暖雖有好處但也有‘軟肋’,最大的障礙就是資源局限,若住戶不集中,就要鋪設更多管道,代價較高。”洪增林說,“同時,調查勘查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管理機制亟待進一步明晰等問題也需要解決。”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地熱能利用中的關中盆地砂巖熱儲地熱尾水工業化回灌技術難題在我省已有了突破。綠源公司在咸陽成功研發的以“換熱為核心、砂巖熱儲采灌結合、取熱不耗水、閉式回灌循環利用”的獨特技術,已廣泛用于河北雄安新區等地的地熱能開發利用中。
地熱能開采也迎來了發展利好。2017年,《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發布,提出至2020年,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實現地熱能利用總量7000萬噸標煤,這將有力促進我國地熱能快速發展。
今年8月,西安、咸陽被納入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每市每年僅國家給予的資金支持就達3億元。而我省也在多次重要會議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今年7月,我省印發的《陜西省冬季清潔取暖實施方案》,提出在關中地區重點發展地熱能供暖。
當前,汾渭平原被列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陜西要提高環境質量、保障居民供暖需求,地熱能開發利用大有可為。(記者 喬佳妮 見習記者 鄔正鵬)
9月26日,位于雄安新區容東安置區內的地熱試驗井——容東熱5-1井開鉆。這口井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雄安建設集團支持、華北油田具體實施,也是中國石油在雄安新區內的首口地熱井。
容東安置區是雄安新區內首個開工建設的大型綜合居住區,可容納17萬人。按照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環保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設要求,安置區在供熱用能方面首選地熱資源。因此,首批試驗井能否成功,對于建設生態雄安、綠色雄安具有探索性意義,也是雄安新區建設方關注的焦點。作為地熱井實施方,華北油田具有豐富的地熱開發經驗和技術優勢。早在上世紀70年代,華北油田就利用地熱資源在社區供暖、花卉種植及生產維溫伴熱等方面展開探索實踐。截至目前,華北油田已形成七大特色技術系列,分別為資源評價技術、數模開發方案優化技術、適合于環保要求的鉆完井技術、低能耗的平衡開采技術、高效換熱技術、中低溫發電技術、油田伴熱輸油技術。其中,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資源評價技術,可實時三維可視化觀察冀中區域目標熱田的構造模型,并有萬口鉆孔實測資料支持地熱富集區分布圖繪制。數模開發方案優化技術,可通過數值模擬溫壓響應和地層應力,確定適合的供暖注采井網,實現資源高效開發。低能耗的平衡開采技術,可實現“采灌平衡”“取熱不取水”。列入國家863計劃的中低溫發電技術,在國內開創了利用油田110攝氏度采出水成功發電的先河。雄安新區成立后,新區清潔低碳發展方向為地熱產業開辟了發展空間。華北油田抓住有利機遇,大力發展地熱供暖業務,不僅成立專門的地熱開發項目部,還積極與中國雄安集團有限公司及地熱資源規劃編制單位對接,在容東安置區開展的相關準備工作獲得雄安集團領導高度評價。今年年初,在中國石油資金支持下,華北油田在容東安置區及核心區內進行二維地質資料采集和解釋工作。9月,按照雄安集團要求,華北油田啟動容東安置區兩口地熱實驗井鉆井工作。首口井鉆井工作正有序進行,由渤海鉆探鉆井四公司承鉆。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地熱供暖制冷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下一步,華北油田將以深層地熱資源為基礎、淺層地熱資源利用為補充、油田余熱就近利用為特色,力爭以雄安新區建設為契機,打造淀南地熱研發綠色綜合示范區,推進油田向“熱田”轉型升級。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劉羊旸、趙?。嗤块T25日發布的《中國地熱能發展報告》稱,近年來,我國地熱能勘探、開發及利用技術持續創新,地熱能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地熱能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在25日舉行的“2018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共同發布了這一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地熱能產業體系已顯現雛形,淺層地熱能利用快速發展,水熱型地熱能利用持續增長,干熱巖型地熱能資源勘查開發開始起步。
截至2017年底,我國地源熱泵裝機容量達2萬兆瓦,位居世界第一,年利用淺層地熱能折合1900萬噸標準煤,實現供暖(制冷)建筑面積超過5億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的城區。我國地熱能直接利用以供暖為主,其次為康養、種養殖等。近10年來,我國水熱型地熱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
報告指出,我國地熱能資源基礎雄厚,市場空間廣闊,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但地熱能產業發展還存在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對此,報告建議,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高質量發展的原則發展地熱能。加快推進地熱能向多元、集約、高效的現代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廣地熱田精細勘查和地熱能梯級利用,倡導“地熱能+”,推廣多種清潔能源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實施多能協同發展。
8月25日,2018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和產業經濟研究所主辦。
天然氣體制改革一直是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的重要議題,從2016年開始,每屆會議都會發布《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
與往年的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相比,此次會議上還發布了《中國地熱發展報告(2018)》白皮書,旨在總結中國地熱能發展現狀,明確未來地熱能發展思路,闡明地熱能發展戰略與政策取向,為中國地熱能快速發展匯集多方力量,凝聚廣泛共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會議上介紹,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正在引起廣泛關注。作為蘊藏在地球內部的熱能資源,地熱能開發利用具有供能持續穩定、高效循環利用和可再生等特點,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生態環境,有望成為城鎮分散能源供應、促進能源結構轉型的新動能。
《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8)》白皮書和《中國地熱發展報告(2018)》白皮書由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以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石油規劃總院、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共同參與編寫。
天然氣發展:應加快產供銷體系建設
《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8)》白皮書分為三大部分:2017年國內外天然氣發展狀況,中國天然氣發展遇到的新問題,加快天然氣產供銷體系建設、支撐行業協調穩定發展。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中國科學院院士賈承造指出,天然氣產供銷體系建設是一項艱巨繁重的系統工程,需要兼顧當前和長遠,統籌謀劃,整體務實推進。
地熱發展:亟待解決產業發展的不充分不協調問題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促進地熱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億平方米;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到2020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530MW。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7000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約2000萬噸標準煤。
《中國地熱發展報告(2018)》白皮書從世界地熱能發展現狀,中國地熱能發展現狀,以及中國地熱能發展對策建議對地熱能發展進行闡述。
此份報告指出,現行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融入地方和城市發展規劃,導致規劃的任務在世紀中缺乏可操作性,《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地熱能利用目標將難以實現。
“(地熱能開發)要一點一點進行,不要想一口吃一個胖子,什么事兒都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來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提醒道,地熱開采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現在國家已經有干熱巖的計劃,中石化也準備在青海跟地調局一起來做,這是很好的。但是還是應該一點一點的,先把淺層開了,慢慢再一點一點深入。”